大灣村的笑聲
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,大灣村,這個古老的村莊正在發生改變,勤勞樸實的大灣人堅信:追尋夢想的路上,沒有終點,只有起點。他們用雙手改寫命運,用奮斗迎接幸福……
這是一部當代淮河人的生活檔案,從習俗、味道、生計、曲調、水土以及家園等方面,展示淮河人真實而火熱的生活,謳歌勞動與藝術之美,并以此折射當今社會的發展與進步,普通人的理想與追求。以及生活在淮河兩岸的人們,與淮河難以割舍的關系與情感。
《難以抵達的終點——二戰女兵劉桂英的故事》帶領觀眾回憶了一段抗戰時期的真實歷史。1942年中國遠征軍赴鄰國緬甸參加對日作戰失利,劉桂英所在的部隊第五軍新二十二師,在杜聿明軍長的率領下穿越了一條艱險的回歸之路,進入緬北野人山的部隊18420人,到印度時僅生還官兵3732人。生活在安徽合肥的劉桂英是從野人山走出來,現在唯一在世的女兵。
《天下徽商》由安徽廣播電視臺、安徽出版集團、安徽廣電傳媒集團、徽商銀行聯合出品,這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徽商、徽州和徽州文化的大型電視紀錄片。全片分《移民》、《寄命于商》、《揚州繁華以鹽盛》、《漂廣東 發洋財》、《無徽不成鎮》、《金字招牌》、《徽州女人》、《遠去的背影》、《夢里徽州》九集,每集50分鐘。
人文紀錄片《紫蓬山》,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和肥西縣紫蓬山旅游開發區管委會聯合攝制,融歷史、文化和自然為一體,既記錄了紫蓬山區四季的風光,又首次披露了這里鮮為人知的人文故事,達到“有文氣”、“有仙氣”、“接地氣”,突出展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地域性格。從歷史、文化、自然和情感四個緯度,講述了一座山和一群人的故事。
“這是一塊紅色的熱土,也是一片光榮的土地,這里被譽為‘紅軍的搖籃、將軍的故鄉’”。為講述紅色故事、弘揚紅色精神、傳承紅色基因,安徽廣播電視臺、安徽省金寨縣人民政府聯合策劃、攝制六集4K紀錄片《八月桂花遍地開》。該片從現實入手,通過尋訪體驗、角色配音等拍攝、制作手法呈現了革命軍人的英勇無畏,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忠誠情懷。
抗日女兵成本華,面對日軍的屠刀,不但毫無懼色,反而微笑著面對死亡,侵華日軍拍下了成本華微笑的照片,多年以后,照片在網絡上廣泛流傳,13億中國人被照片中女戰士的微笑所震撼,稱她是”最美抗日女兵”
紀錄片《大黃山》全景展示黃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,該片由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,央視紀錄頻道和安徽臺科教頻道共同承制、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合作拍攝。紀錄片《大黃山》分為《人間仙境》、《生靈天堂》、《石破天驚》、《筑夢徽州》、《山水畫卷》、《秘境之地》6集,全景展示了黃山和徽文化之美。
淮軍(1862——1900)自成立到消亡的近40年間,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頻發的苦難歲月,從淮軍演繹到后來的淮系集團,涵蓋并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外交、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淮軍就是一部晚清史,一部完整的晚清軍事史。
《千年包公》是由中共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、中央電視臺和安徽廣播電視臺聯合攝制,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和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承制的三集紀錄片,和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不同的是,紀錄片《千年包公》堅持真實可靠可信的創作原則,在查閱大量歷史文獻資料后,摒棄戲說,完全根據史實,進行人物再現與現實拍攝,全片力爭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。
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, 本片以小崗為研究模本,記錄和探索中國農業、農村、農民的未來發展道路。攝制組通過長時間深入農村、與小崗人朝夕相處,記錄發生在小崗內外的各類故事,在近一年的客觀記錄中自然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過程,用現在進行時的方式真實記錄18大以來農村的巨大變化,尤其是從2017到2018年農村和農民生活方式的改變。